

- 全球超80%按需定制产能集中在福建 2025-07-04
- 泉州:以“链式革命”锻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 2025-07-01
- 前4月龙岩经济主要指标平稳较快增长——新质动能加速成长 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2025-06-19
- 福建新安科技:上半年订单量比增15% 2025-06-19
- 南安制造“再下南洋” 2025-06-09
- 宁德:“以旧换新”热度高 消费市场活力足 2025-05-30
- 福清:奋勇争先做强产业链 砥砺奋进澎湃新动能 2025-05-27
- 以变应变 福安外贸稳中求进展现韧性 2025-05-19
- 赶快!厦门外贸企业抓紧对美出货 2025-05-16
- 从一季报看上市闽企如何韧性生长 2025-05-15
-
06/27
政策“组合拳 ”发力 厦门经济持续向好
政策“组合拳 ”发力 厦门经济持续向好 今年来厦门密集出台系列增量政策,1—5月经济“成绩单”亮眼 今年以来,厦门市围绕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堵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密集出台一系列指向明确、协同发力的增量政策,形成“组合拳”效应,推动经济向上向好。1—5月,厦门社会经济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6月26日上午,厦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推动经济向上向好”主题新闻发布会,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燕添以及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王宇、厦门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燕、厦门市工信局副局长赵石磊、厦门市财政局副局长林琳、厦门市商务局副局长吴辉艺介绍有关情况。 数据亮眼 厦门社会经济呈现“三个向好” 今年以来,厦门市社会经济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向好”: 一是工业生产支撑有力,增长态势持续向好。今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劲增18.5%。 二是内外需求彰显韧性,市场活力持续向好。在内需方面,消费市场回暖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2%。在对外贸易方面,厦门市顶住压力,实现出口同比增长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后劲持续向好。1—5月,工业投资与建安投资分别实现了19.3%和19.5%的同比增长,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均超序时进度。 这些关键数据,为厦门市经济持续企稳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厦门实现了5.9%的GDP增长,取得了良好开局。 精准施策 今年来密集出台和调整政策文件69份 黄燕添表示,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正是厦门市围绕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堵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密集出台一系列指向明确、协同发力的增量政策,形成“组合拳”效应的成果体现。 今年以来,厦门共出台和调整各类政策文件69份,并重点从聚力扩大有效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稳定外贸进出口、竭力破解融资难题、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通过精准施策,有效应对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以及重点领域风险等多重挑战,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巩固并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亮点解读 如何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向上向好? 聚力扩大有效需求激活内生增长动力 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厦门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一方面,聚焦住房、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领域,通过推行“房票3.0版”政策、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措施,以真金白银有效激发群众的消费潜力。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落实支持会展经济、演艺经济、首店经济等专项政策,并积极引进国际顶级体育赛事与大型演唱会。同时,坚持就业优先原则,1—5月通过发放各类就业补助资金,成功支持企业吸纳了4.5万名重点群体就业,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厦门紧紧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了产业项目与投资项目“双攻坚”行动。 厦门出台了《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项目攻坚若干措施》,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注入信心和底气,1—5月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已新开工66个、新竣工27个。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加大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旨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推动软件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政策,全领域推进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着力壮大发展新动能。在海洋经济领域,出台了《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夯实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拓展海洋产业发展空间等措施,加快推进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到全市GDP比重的30%。 着力稳定外贸进出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稳定外贸进出口方面,厦门聚焦企业最为关切的出口信用保险、跨境电商及内外贸一体化等环节,出台了一系列精准的外贸支持政策。 在全省首创“贸融通”业务,安排100亿元的专项额度以支持外贸企业。出台政策支持推动港航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效降低了港航物流成本,预计每年可为相关企业节省约4亿元的支出。此外,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市场、抢订单,对参加“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重点展会的企业,补助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10%,用切实的资金支持为企业开拓市场保驾护航。 竭力破解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在破解融资难题方面,厦门着力强化金融支撑,将“财政政策+金融工具”体系全面升级至4.0版。通过实施“投、补、贷、保”联动,已成功撬动超3300亿元金融资源,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逾10亿元,惠及企业超1.8万家。在基金引导方面,构建多层次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累计投资并引进了近350家企业,这些项目在厦门的年产值贡献已超过900亿元。 今年,为精准赋能产业发展,厦门再度加码,出台了《运用政府投资基金赋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措施》的“基金十四条”,通过设立和升级产业链创新、科创风投和并购三大基金,有效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厦门重磅推出了营商环境8.0版,核心理念从“方便办事”全面转向“服务发展”。 全面推广“免申即享”、“无感监测”等改革举措,出台了《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确定了首批647项“无事不扰”清单,从源头上减少涉企行政检查。创新建立了企业“窗外”事务协调服务机制,有力支撑了厦门市营商环境连续6年蝉联全省第一,在此带动下,经营主体活力持续迸发,1—5月全市新设立的企业类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长了17.7%。同时,启动实施强化城市综合信用工作三年行动,近12个月平均综合信用指数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持续保持首位。 数说“成绩单” ●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9.6%、44.2%、46.9%和25.4%,提振消费政策落地见效。 ●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发展良好,新能源、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增速超过20%。 ●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湾区、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生态文明展示窗口,以占全省0.25%的海域面积,创造了全省20%的海洋生产总值。 ●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等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培育了一批垂类模型领军企业,涌现出一批国内首创模型产品和智能体,在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中,厦门位居第10。 ●全省率先出台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项政策,建立企业培育库,一对一精准辅导。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占全省42%。
-
06/25
持续用好以旧换新这把“金钥匙”
刚刚过去的“618”购物节,是观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的一个窗口。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家电、家居、数码等领域销售数据再创新高。在京东,超过1000个家电家居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00%,24家京东MALL销售额同比增幅超100%,厨卫电器、小家电品类增速分别达150%、140%。苏宁易购全国门店客流同比增长105%,以旧换新订单量激增63%,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消费升级类产品销售增速均超100%。一组组亮眼数据,不仅彰显了政策对消费市场的有力作用,也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强劲的内生动力。 把时间坐标拉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与“扩围”的双重效应尤为显著。今年以来,政策覆盖品类从传统家电、汽车等拓展至手机、平板、洗碗机等新品类,安排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从去年的1500亿元增加至3000亿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消费市场呈现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通讯器材、家具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3.0%、33.0%、25.6%,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创2024年以来月度新高。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以旧换新政策已成为稳定消费大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把“金钥匙”。 以旧换新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其对消费结构优化的引领作用。从市场表现看,政策加速推动消费向“新”向“质”发展,今年一季度手机市场中,2000—6000元中高端机型在购新补贴中的占比达76%;“618”期间,新风空调、嵌入式家电、百寸大屏电视等高端智能产品成为“销量担当”,扫地机器人、微蒸烤一体机等品质家电增速显著。汽车市场同样呈现品质化趋势,中汽数据和懂车帝的一份调研显示,超半数置换用户倾向选购20万—50万元中高档车型,B级车市场单月占比从2024年的不足40%提升至42%以上。需求端的增长向供给端传导,有力带动了相关行业加快创新升级。这表明,以旧换新不仅是“吐故纳新”的消费模式创新,更是激活内需潜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点。 政策效能的充分释放,离不开配套服务的持续优化。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目标,迭代升级汽车、家电、数码产品信息系统,完善跨部门数据赋能机制,提升了人们以旧换新的便利度。同时,商务部启动全国“家居焕新消费季”等专项活动,指导地方组织开展以旧换新专题活动,加强智能绿色产品新品发布、供需对接,形成了“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相互赋能的良好局面。服务提质和换新氛围的协同推进,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政策优惠。 从长远看,以旧换新政策的意义不止于刺激短期消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这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淘汰老旧产品、推广节能新品,以旧换新政策正同步实现“惠民生”“促消费”“稳增长”的多重目标。随着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服务体验的持续提升,以旧换新将释放更大效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
06/24
龙岩:助力中小微企业迸发更大活力
“政府主动上门,帮我们续上贷款,生产线没停一天。”近日,在新罗区阿赛特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该公司曾因贷款无法“借旧还新”陷入资金周转困境,龙岩市发改委和工信局工作专班在月度协调会上联合金融机构现场办公,仅一周就解决了问题。这一案例是龙岩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缩影。 日前,少妇性爱印发《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龙岩市紧扣部署,印发《龙岩市贯彻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任务分工方案》(下称《方案》),以任务分工方案为蓝图,通过专班统筹、清单管理和创新服务,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赋能。 《方案》明确了40余项具体举措,覆盖机制建设、创新发展、要素保障和服务优化等领域。龙岩构建“1+3+N”工作体系,即1个市级专班统筹协调、3张清单动态管理、N项配套举措协同推进。市发改委和工信局双牵头组建专班,建立“重点关注企业”“企业需求”“协调任务”三张清单,实行“月度协调、季度调度”机制,累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用地等诉求112项。政策矩阵同步发力,出台《龙岩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龙岩市支持“人才飞地”建设若干措施》《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四链”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9项配套政策。 在创新发展方面,龙岩市聚焦技改提升、数字化转型和专精特新培育。今年,全市163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技改清单,其中42个获贴息支持2222万元。数字化转型上,作为全省4个试点城市之一,龙岩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推动机械制造、新材料等领域800多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上云标杆企业”55家。专精特新梯度培育成效显著,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兑现省级奖励240万元,推动企业获得“专精特新贷”10.9亿元,居全省第三。 要素保障是破解企业痛点的关键。针对融资难,龙岩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人行龙岩市分行搭建“紫金融信”平台,入驻核心企业122家、供应商4864户,融资规模达69.59亿元,融资周期缩短70%。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推广“金服云”平台,新增注册企业1.2万家,撮合融资授信369.91亿元。政府性担保机构为1.49万家企业提供担保168.96亿元,费率降至0.84%。人才引育上,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建立人才自主评价机制,企业自主认定市级D类人才60名,为高层次人才发放补助342.06万元。用地保障方面,市国资委盘活闲置厂房3.16万平方米,提供存量土地五年改造过渡期,科技园减免租金709万元,吸引24家企业落户。 优化服务环境重在提升企业获得感。龙岩市强调政务服务高效化、市场开拓多元化。证照联办改革是亮点,市场监管局整合112项审批,推行“一表通”申报,惠及经营主体7.8万户,减少表单提交10万余份,政务服务网办率达99.24%。市场开拓上,市商务局组织企业参加“闽货华夏行”等活动,支持130家拓展RCEP市场,带动出口增长18%。消费品以旧换新吸引2769家企业参与,全省第一。 随着《方案》的印发和实施,龙岩中小微企业定能迸发出更大活力,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速评 龙岩以务实举措化解企业痛点,专班机制和清单管理让政策落地更精准。数据背后是企业的真实获得感:技改贴息降成本、供应链金融模式破融资难、“证照联办”省时间。期待龙岩持续深化创新,让更多中小微企业轻装上阵,为老区高质量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