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大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必须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
根据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在技术追赶阶段,面对发达国家构筑的科技壁垒、绿色壁垒、标准壁垒等,既需通过市场竞争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聚集,也需通过政府产业政策引导、国家级研发平台搭建、标准体系制定等系统性举措,助力技术的快速积累和突破。当进入技术并跑乃至领跑阶段,需重视发挥市场对创新方向的筛选功能。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市场竞争,我国形成了人脸识别、智能驾驶等多样化的技术发展路径与应用场景。同时,政府也需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通过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等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并推进相关领域立法,防范新技术带来的法律以及伦理风险,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针对不同产业特性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通常而言,对于资本密集、回报周期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长期持续投入,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资金、政策等引导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对于创新活跃、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如当前加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打造应用场景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在同一产业内部,政府与市场分工在不同环节有所侧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一般来说,基础材料研发需要政府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充电设施建设则可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
立足特定区域具体情况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创新要素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切实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对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则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培育等措施创造发展条件,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做到因势利导、精准施策,避免脱离实际、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
(摘自《经济日报》2025年6月5日发表、张宇撰写的《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用好“两只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